脊索瘤是一种罕见的癌症,占所有骨恶性肿瘤的1%至4%。脊索瘤被认为起源于脊索的残余变形,神秘地倾向于出现在中轴骨骼,较常见于骶骨和斜坡。较近的证据表明脊索瘤平均分布在颅底、活动脊柱和骶骨。一项旨在评估不同解剖位置脊索瘤发生率的综合研究发现,32%发生在颅骨,32.8%发生在脊柱,29.2%发生在骶骨。
岩斜脑膜瘤约占后颅窝脑膜瘤的2%。由于病变起源于斜坡上三分之二处的岩斜连接处,PCM位于三叉神经的内侧。在过去,由于邻近PCM起源的重要结构和接近岩斜区的困难,切除PCM有很高的死亡率和发病率。然而,随着神经影像学的进步和精细颅底技术的引入,PCMs切除术的临床结果已经有了很大的改善。
代谢综合征(MetS),是一种常见的代谢性疾病,也被称为“四高一低”,包括高腰围、高血压、高血糖、高甘油三酯,以及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会增加心血管疾病和糖尿病的风险。
抗体人源化技术的崭新应用已在肿瘤治疗领域取得进展,为创造更有效、个体化的癌症治疗方案提供了新的可能性。抗体人源化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是生物技术领域一次重要的飞跃,为患者带来了更加安全和精准的治疗选择。
日前,一支课题组研究了弥散性脑胶质母细胞瘤在常规治疗下的克隆演化,发现了肿瘤演化途径选择的早期预警因素,并提出治疗后肿瘤超突变现象产生的分子机制,为研究肿瘤治疗后耐药和预判病人预后提供了丰富的数据资源和机器学习工具。
根据相关数据内容显示2020年全球新发癌症患者病例能够达到1,929万例。在这其中我国新发癌症病例能够达到457万例占比,大约达到了23.7%,在世界范围之内排在前列。
髓母细胞瘤(medulloblastoma,MB)是儿科患者中常见的脑肿瘤之一,每年每100万人中有2.0-5.8例。它由至少四个不同的分子群(WNT, SHH, Group 3和Group 4)组成,具有高度不同的临床和分子特征。
对于快速进展的癌症,选择合适的一线治疗对于延长生存期至关重要。免疫组化(IHC)结合全面基因组测序,包括全外显子组和转录组测序(WES/WTS),可以提高诊断准确性并指导治疗管理。本文报告了一名年轻患者,恶性肿瘤进展迅速,尸检结果出乎意料,如果早期进行全面基因组测序,这种情况可能改变。一名无相关病史的 43 岁男性尽管接受了肺炎治疗,但咳嗽和呼吸困难加重,到急诊科就诊。影像学检查显示隆突下、肺门、腹膜后和肠系膜淋巴结肿大,怀疑转移,以及右侧肾肿块。
胰腺癌(PC)是发生于胰腺的一种恶性肿瘤,3年生存率小于5%,被称为“万癌之王”。中国疾控中心流行病学专家吴尊友先生便是因胰腺癌而不幸去世,可见“癌王”的威力是不容小觑的。
溶瘤病毒是一种利用肿瘤细胞内选择性复制或基因修饰病毒进行癌症治疗的治疗方法。病毒杀死癌细胞的能力已经被认识了近一个世纪,但直到近几年,临床试验才记录了对癌症患者的治疗益处。
脑动脉瘤手术目前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开颅手术,一种是介入手术,两种手术恢复期都不一样,另外影响脑动脉瘤恢复期的则是看是否破裂出血。
12月13日,国家医保局发布了2023年的药品目录,其中包括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的药品。北京盛诺基医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淫羊藿素软胶囊被成功纳入该目录,这是一款进入国家医保目录的中药治疗晚期肝细胞癌的药物。淫羊藿素软胶囊的支付范围被明确为治疗不可切除的肝细胞癌,适用于那些不适合或拒绝接受标准治疗且未接受过全身系统性治疗的患者。具体支付条件包括患者外周血的复合标志物需满足至少两项检测指标:AFP≥400 ng/mL;TNF-α<2.5 pg/mL;IFN-γ≥7.0 pg/mL。
穿刺活检和细胞学检查是肿瘤诊断和治疗过程中常见的两种医学检查方法。它们在肿瘤的确定、分类和治疗决策中起着重要作用。
乳腺癌是女性中常见的癌症之一,但男性也可能患乳腺癌。乳腺肿瘤的早期识别和治疗对提高生存率和生活质量至关重要。
自体免疫增强疗法是指利用患者的外周血来源自然杀伤细胞、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和其他免疫相关细胞进行扩增后回输的一种方式。今日分享一则案例,一名50岁结肠癌IV期的女性患者,在经历化疗副作用无法耐受后选择了自体免疫增强疗法。报告指出,在输注了6次NK细胞和T淋巴细胞后,患者的CEA水平从901 U/ml下降到437 U/ml,肝脏的转移瘤明显缩小。随访时患者自述体力改善和生活方式变积极。
原老先生今年77岁,由于长期生活作息不规律,工作压力过大,40来岁先后染上高血压、糖尿病、严重失眠、高血脂,并伴有肠易激惹综合征,64岁时,确诊中晚期肠癌,生结肠癌伴多发淋巴转移。后原老先生积极调整饮食习惯,改变生活方式,坚持配合中医药固本治疗,十多年过去了,原老先生一身的慢性病都得到了控制,肠癌也不是问题。其实,原老先生走向康复的关键就在于充分激发了自身内在的抗癌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