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细胞介素-12(IL-12)是一种有效的细胞介导免疫的诱导因子,可以刺激活化的T细胞和NK细胞的抗肿瘤效应功能,从而实现实体瘤排斥。然而,由于IL-12的半衰期短、疗效低和剂量限制性的全身毒性,它的临床应用一直受到限制。
1月26日,歌礼制药宣布,公司第二款脂肪酸合成酶(FASN)抑制剂ASC60治疗晚期实体瘤的临床试验(IND)申请已获得国家药监局受理。
Sierra Oncology是一家致力于为罕见癌症开发靶向疗法的生物制药公司。近日,该公司公布了关键3期MOMENTUM研究的阳性顶线结果。这是一项全球性、随机、双盲临床试验,在先前曾使用过一款已批准的JAK抑制剂治疗的有症状和贫血的骨髓纤维化(Myelofibrosis,MF)患者中开展,正在评估momelotinib(莫洛替尼,MM)与danazol(达那唑,DAN)的疗效和安全性。结果显示,该研究达到了全部主要终点和关键次要终点。
2022年01月26日讯 /生物谷BIOON/ --Incyte公司近日宣布了关于parsaclisib和MCLA-145临床开发的更新。parsaclisib是该公司开发的下一代口服磷脂酰肌醇3-激酶δ(PI3Kδ)抑制剂;MCLA-145是一款CD137xPD-L1双特异性抗体,根据与Merus公司的全球合作及许可协议共同开发。
近日,Evaxion Biotech公司在同行评议期刊OncoImmunology上发表论文,描述其个体化新抗原疫苗EVX-01治疗转移性黑色素瘤患者的1/2a期临床试验结果。EVX-01是一种基于Evaxion专有的人工智能(AI)驱动的PIONEER技术平台,开发的创新个体化癌症免疫疗法。Evaxion公司计划将于今年第二季度开展与默沙东(MSD)合作进行的2b期临床试验,以评估EVX-01联合抗PD-1疗法Keytruda(帕博利珠单抗,pembrolizum
作为先天免疫系统的核心组成部分,自然杀伤细胞(NK Cells)在肿瘤监测中非常重要。与适应性淋巴细胞不同,NK细胞的激活是由种系编码的刺激性和抑制受体信号的整合决定的,激活后,NK细胞通过释放含有穿孔素和颗粒酶的裂解颗粒靶向并杀死恶性细胞,并分泌具有强效抗肿瘤活性的细胞因子。同时,NK细胞还可以通过死亡配体介导细胞毒性,诱导靶细胞凋亡。
环状RNA(circRNA)是由pre-mRNA通过反向剪接形成的闭合环状RNA分子。在生物体内,环状RNA可发挥miRNA海绵、结合蛋白以及翻译成短肽等分子功能调控各种生理和病理过程。与线性mRNA相比,环状RNA独特的环状结构使其具有更高的稳定性,在细胞内可以更稳定的存在。因此,环状RNA更适合作为肿瘤的分子标志物及治疗靶点。然而,目前大部分环状RNA在肿瘤发生发展中的具体调控功能与分子机制还有待深入研究。
再鼎医药合作伙伴Deciphera制药公司近日在2022年美国临床肿瘤学会胃肠道肿瘤研讨会(ASCO GI)上公布了靶向抗癌药Qinlock(中文商品名:擎乐?,通用名:ripretinib,瑞派替尼)治疗胃肠道间质瘤(GIST)3期INTRIGUE研究的结果。详见:INTRIGUE: A phase III, randomized, open-label study to evaluate the efficacy and safety of ripretinib vs sunitinib in patients with advanced 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 previously treated with imatinib。
1月25日,吉利德科学宣布,由于研究人员报告的可疑意外严重不良反应(SUSARs)在各研究组间存在明显的不平衡,美国FDA已对该公司CD47单抗magrolimab+阿扎胞苷(azacitidine)的联合研究进行部分临床暂停。
1月24日,思路迪医药(3D Medicines)宣布,多肽肿瘤疫苗产品3D189的临床试验申请获得中国国家药监局(NMPA)受理。 公开资料显示
1月24日,荣昌生物宣布,泰它西普(RC18)治疗原发性干燥综合征的中国2期临床研究取得积极结果。泰它西普为荣昌生物自主研发的潜在“first-in-class”双靶点治疗新药,其首个上市申请已经于2021年3月在中国获批,为60多年来首款在中国获批上市的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的中国本土新药。
仑胜医药(Sinovant Sciences)合作伙伴Basilea制药公司近日在2022年美国临床肿瘤学会胃肠道肿瘤研讨会(ASCO GI)上公布了靶向抗癌药derazantinib治疗胆管癌FIDES-01 II期研究队列2的最新中期结果。该队列入组的是携带FGFR2基因突变或扩增的局部晚期或转移性肝内胆管癌(iCCA)患者,正在评估derazantinib的抗
近日,Kura Oncology宣布,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FDA)已解除了对KO-539治疗复发或难治性急性髓性白血病(AML)KOMET-001 1b期试验的部分临床暂停。
中国国家药监局药品审评中心(CDE)公示显示,贝达药业开发的SHP2抑制剂BPI-442096片获得两项临床试验默示许可,拟开发用于KRAS G12、BRAF Class 3、NF1LOF突变以及RTK突变、扩增或重排等基因异常的晚期实体瘤患者。
PD-1/PD-L1免疫检查点抑制剂虽然已经占据了肿瘤免疫治疗的半壁江山,但是它并不是能够一招制敌的灵丹妙药。现如今,我们虽然可以通过联合CTLA-4抑制剂来增强疗效,但是该联合疗法的3-4级不良反应率可以高达55%,着实让人望而生畏。 因此,开发安全有效的新型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及其联合疗法也就成为了当今研究的热点。 近日,来自美国Dana-Farber癌症研究所的Stephen Hodi教授,及来自澳大利亚黑色素瘤研究中心的Georgina Long教授,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上报道了新型免疫检查点LAG-3抑制剂relatlimab联合PD-1抑制剂nivolumab的首个2/3期临床试验结果(RELATIVITY-047)。 研究发现,在不可切除或转移性黑色素瘤的一线治疗中,relatlimab+nivolumab联合疗法的无进展生存期(PFS)为nivoluma
T细胞介导的抗肿瘤免疫可帮助宿主抵御肿瘤细胞侵袭,然而,患者体内存在各种T细胞的抑制信号,导致肿瘤部位浸润性T细胞无法彻底消除癌细胞,而且免疫检查点阻断疗法(immune checkpoint blockade, ICB)的治疗效果也因人而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