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是NCCN(NCCN,美国国立综合癌症网络(National Comprehensive Cancer Network)每年发布的各种恶性肿瘤临床实践指南,得到了全球临床医师的认可和遵循。)还是中国的脑胶质瘤指南都明确推荐手术是大脑胶质瘤治疗方法,手术切除程度与患者生存时间及生存质量密切相关。
脑膜瘤是中枢神经系统常见的原发性肿瘤。一般来说,这些肿瘤是良性的,预后良好。然而,对于侵袭性变异和预后不良的病例,治疗可能具有挑战性。在临床研究的各种预后因素中,由于评估数量有限,骨侵犯仍有争议。最近的研究报道骨侵犯与世卫组织分级、进展或复发无关。然而,复发时间较长的患者往往有较高的骨侵犯发生率。此外,骨侵犯可能是手术切除范围的主要术前预测因素。
2023年12月12日,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的刘卓炜教授团队在Advanced Science杂志上发表题为《G3BP1和SLU7联合促进PI3K/Akt活化下调MHC-I增强膀胱癌免疫逃逸》的研究论文。该研究揭示了RNA结合蛋白G3BP1和SLU7通过联合促进PI3K/Akt信号活化而下调MHC-I进而增强膀胱癌免疫逃逸的作用机制,并探索了G3BP1抑制剂——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GCG)在增强PD-1单抗疗效中的潜在作用。该研究结果对深入理解膀胱癌免疫逃逸的分子机制以及开发新型治疗策略具有重要意义。
脑干海绵状血管瘤出血,没有明确诱因、也无法预防,并非剧烈运动、血压升高时容易出血,患者睡觉时也会出血,还可能引发脑干出血。当脑干出血量达10ml时,死亡率会接近100%。因此,脑干出血后应及时治疗,对于符合手术指征的患者建议尽快接受切除手术。反复出血造成的神经功能损伤是不可逆的,治疗时机则会直接影响患者预后。
2023年12月20日,同济大学医学院/附属东方医院袁健教授课题组(副教授陈玉平和博士后吴锦欢为论文第一作者)在 Cell 期刊发表了题为:Metabolic Regulation of Homologous Recombination Repair by MRE11 Lactylation 的研究论文。
少突胶质细胞瘤?是具有IDH突变和染色体臂1p和19q共缺失的弥漫性浸润性胶质瘤。过去,一些病例报告和小型研究描述了由少突胶质细胞瘤引发的具有肉瘤特征的胶质瘤,即所谓的少突胶质肉瘤。
黏液表皮样癌(Mucoepidermoid Carcinoma,MEC):由不同比例的表皮样细胞、粘液细胞和中间细胞组成的恶性肿瘤,常见原发于唾液腺,是唾液腺常见的恶性肿瘤,少见原发于肺。肺黏液表皮样癌(Pulmonary Mucoepidermoid Carcinoma,PMEC)在肺内肿瘤中占比约为0.1-0.2%;在肺的涎腺型肿瘤中,黏液表皮样癌最为常见。
白细胞介素 (IL)简称白介素,是由多种细胞产生并作用于多种细胞的一类细胞因子(Cytokine)。白介素功能复杂,形成网络,复杂重叠,在免疫细胞的成熟、活化、增殖和免疫调节等一系列过程中均发挥重要作用,此外它们还参与机体的多种生理及病理反应。
肿瘤的发展不是一朝一夕就形成的,而是经过了时间的“锤炼”最终发展成为癌症。癌症的发生主要由两个因素:一个是基因突变,一个是免疫逃逸。基因突变可以说是癌症发生的根本原因,当基因突变的正常细胞发生变异,会不受控制的在体内生长逐渐变为肿瘤。而免疫逃逸是由于“癌细胞”是我们自身的一部分,所以它更加了解免疫系统的攻击机制,它们会使用“浑身解数”去躲避免疫部队的攻击,继而产生癌症。
硼中子俘获治疗(BNCT)是利用中子和硼的核反应,对正常细胞几乎不造成损伤,是选择性地破坏癌细胞的治疗方法,不仅是初发、单发癌症,还有扩散到个别脏器的癌症、转移性癌症、难治性癌症。本疗法不进行切开或切除,采用低浸袭,患者的QOL(生活质量)大幅提高。BNCT不仅适用于X线治疗,还适用于质子线治疗和碳线治疗难以应对的癌症,作为承担将来癌症治疗的治疗方法很有希望。
2023年的ASH(美国血液学会)年会是医学界备受关注的盛会,也是全球范围内血液病领域的重要学术盛事。在本次会议上,一个备受瞩目的成果是关于多发性骨髓瘤治疗的重要突破:一种CD38单抗的皮下注射疗法。Daratumumab是一种靶向CD38的单克隆抗体,已被批准用于标准骨髓瘤治疗方案。此次研究评估皮下daratumumab联合硼替佐米、来那度胺和地塞米松(VRd)治疗新诊断的符合移植条件的多发性骨髓瘤患者。这一消息给予了患者和医疗专业人员更多的治疗选择,也为多发性骨髓瘤的治疗开辟了新的可能性。
癌症是一个重大的公共卫生问题,也是造成全球疾病负担的重要因素。根据全球癌症观察站2020数据库,全球每年因癌症死亡的人数估计接近1000万人。自 2010 年以来,癌症一直是中国的首要死因,其发病率、死亡率和负担不断增加。
松果体区肿瘤在儿童中枢神经系统肿瘤中发病率较高,约占儿童颅内肿瘤的3%~11%,病理类型多样,包括生殖细胞肿瘤、松果体实质细胞肿瘤以及胶质瘤等其他类型肿瘤。
颅咽管瘤是儿童常见的颅内肿瘤,占儿童颅内肿瘤的5.6%~15%,占儿童鞍区肿瘤的54%。组织学分类为WHO I级肿瘤,根治性切除是治疗。由于颅咽管瘤毗邻视交叉、下丘脑、海绵窦内血管神经等重要的脑结构,稍有损伤就会产生严重并发症;而手术全切可能导致病死率增加和神经功能障碍。在一些研究中,次全切除患者放疗或不放疗的远期复发率均超过58%。复发对患者的生活质量有严重影响,甚至会因复发的肿瘤压迫垂体或下丘脑而危及患者生命。复发后的治疗亦比初次治疗难度增加,疗效亦不理想。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集中于影像学特征和实验室检查,以预测预后和疾病复发。
他们都不幸得了一种发病率只有百万分之一的肝母细胞瘤。肝脏内巨大恶性肿瘤野蛮生长,生命危在旦夕:2岁男孩体内恶性肿瘤长入心脏,7岁女孩体内的恶性肿瘤压迫了大血管根部,12岁男孩的恶性肿瘤侵犯主干血管。
2023年12月7日,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赵洪云教授、杨大俊研究员、张力教授研究团队在Cellular & Molecular Immunology杂志发表了题为“The BCL-2 inhibitor APG-2575 resets tumor-associated macrophages toward the M1 phenotype, promoting a favorable response to anti-PD-1 therapy via NLRP3 activation”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