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10日,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NMPA)批准靶向人滋养层细胞表面抗原2(TROP2)的新型抗体偶联药物(ADC)芦康沙妥珠单抗用于治疗经表皮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抑制剂(EGFR-TKI)和和含铂化疗治疗后进展的局部晚期或转移性EGFR突变非小细胞肺癌(NSCLC)成人患者。该批准主要基于OptiTROP-Lung03研究。
VTE是allo-HSCT后重要并发症,与NRM升高及OS降低显著相关。高龄、既往VTE史及急性GVHD患者移植后发生VTE风险增加。
结直肠癌的发生是遗传因素、生活方式、饮食习惯等多因素长期相互作用的结果。维生素D对结直肠癌的保护作用是多维度、多靶点协同的结果。尽管已有研究取得进展,但维生素D降低结直肠癌风险的具体机制尚不明确,还需更多深入研究探索。预防结直肠癌不仅需关注传统风险因素,还可适当增加日晒、食用富含维生素D食物,为肠道健康保驾护航。
原发性肺癌中的非小细胞肺癌(NSCLC)伴有脑转移(BM)在晚期病例中占比高达30-64%,是常见的高恶性肿瘤之一。治疗NSCLC BM的主要方法包括全脑放疗(WBRT)、立体定向放疗(SRT)、靶向治疗(TT)和免疫治疗(IT)。与WBRT相比,SRT因其精度更高、副作用更少等优点而被广泛采用,尤其适合用于≤4个BM的患者。最近的研究还探索了SRT对≥15个BM患者的疗效。此外,由于其能通过多种机制增强抗肿瘤免疫反应,SRT与IT的联合应用成为新趋势。然而,血脑屏障(BBB)限制了一些全身性药物的效果,尽管如此,EGFR-TKI如奥希替尼已被证实对NSCLC BM有效,能够显著延长生存期并降低死亡风险。近期一项发表在Strahlentherapie und Onkologie杂志的研究探讨了SRT联合IT和靶向治疗(TT)在NSCLC脑转移患者中的疗效和安全性。
滤泡性淋巴瘤(FL)和边缘区淋巴瘤(MZL)是非霍奇金淋巴瘤中最常见的惰性B细胞亚型,具有异质性且无法治愈。患者通常需要多次治疗,但随着时间推移,缓解率和生存率逐渐下降。近年来,尽管有新的治疗选择(如抗CD19 CAR-T疗法、EZH2抑制剂和双特异性抗体)获批用于复发或难治性FL/MZL,但大多数患者仍会复发,因此需要新的治疗选择。PI3Kδ是一种在淋巴细胞中高表达的脂质激酶,参与细胞增殖、存活和运动的调控,在恶性B细胞功能中发挥关键作用,被认为是治疗这些肿瘤的潜在靶点。然而,既往的PI3Kδ抑制剂因严重的感染和免疫介导的毒性而限制了其应用。Zandelisib作为一种新型的PI3Kδ抑制剂,通过独特的间歇给药方案,在前期研究中显示出良好的疗效和安全性,有望克服这些问题。
众所周知癌症转移意味着病情恶化。但是癌症为什么会转移?日本京都大学和名古屋大学参与的一项研究发现癌症转移源于癌细胞躲避对自己有害的活性氧。该研究成果可能有助于研发抑制癌症转移的新疗法。
过去的二十余年,由于新型治疗策略的引入,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的生存期得到显著延长。但MM是一组生物学和临床高度异质性的肿瘤,仍有15%~20%的患者从目前的治疗模式中获益较小。这部分患者临床特征往往为侵袭性,表现为早期复发或原发难治,称之为高危MM。其中,1q21+是MM中常见的高危细胞遗传学异常,会导致患者耐药、疾病进展以及死亡风险增加,且相较于其他地区,1q21+在中国MM患者中的占比更高。因此,在临床实践中,优化这部分预后不良患者的治疗方案具有重要意义。 2025年1月,中国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NMPA)正式批准全新CD38单抗艾沙妥昔单抗与硼替佐米、来那度胺、地塞米松(Isa-VRd)联合用药,治疗不适合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ASCT)的新诊断MM(NDMM)成人患者;以及艾沙妥昔单抗与泊马度胺
谷氨酰胺依赖性已被证明是急性髓系白血病(AML)的一个代谢弱点。此前多个使用体内AML模型的研究表明,长效crisantaspase(pegcrisantaspase [PegC])诱导的血浆谷氨酰胺耗竭与BCL-2抑制剂维奈克拉(Ven)之间存在协同效应,可显著降低白血病负荷,提高生存率。
近期,一篇综述文章系统地总结了在HR+/HER2-晚期乳腺癌患者中,不同临床/肿瘤生物标志物在预后和疗效预测方面的作用。文章还提出了针对CDK4/6抑制剂耐药患者的治疗方案,并概述了新型生物标志物。
国际知名学术期刊《自然》最新发表一篇癌症研究论文称,阿司匹林或可在小鼠中增强针对癌症转移的免疫响应,这一显示出阿司匹林限制癌症转移潜力的实验研究发现,可能有助于开发有效的抗转移免疫疗法。
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在多种类型癌症的发展中起着关键作用。在MAPK通路中,MEK(MEK1/2)途径被认为是最重要的通路之一,也被被称为ERK1/2的“守门人”,负责传导来自许多上游激酶的信号。因此,抑制MEK在乳腺癌治疗中展现出广阔前景,有望为乳腺癌的靶向治疗带来新的希望。本文将为您详细介绍MEK的生物学功能及其潜在的临床应用价值。
根据中国国家药监局(NMPA)官网及公开信息,在刚刚过去的2025年2月,至少有8款新药*在中国获批上市。这些新药涵盖了单抗、双抗、小分子等药物类型,为肺癌、头颈癌、多发性骨髓瘤、丙肝、肾病等带来新的治疗选择。
朗格汉斯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LCH)是一种罕见的髓系肿瘤,其临床表现从局部病变到多系统受累不等,预后差异显著。肝脏、脾脏和造血系统被定义为高危器官(RO),其受累与较差预后相关。成人LCH的一线治疗策略尚无标准治疗方案,主要基于回顾性研究,常用的方案包括甲氨蝶呤(MTX)、阿糖胞苷(Ara-C)或克拉屈滨单药治疗。
乳腺癌是全球女性发病率最高的恶性肿瘤,其中HER2阳性乳腺癌侵袭性强,晚期肿瘤容易转移至中枢神经系统(CNS)。德曲妥珠单抗(T-DXd)作为一种新型抗体-药物偶联物(ADC),已在多项临床试验中显示出显著的颅内疗效。然而,关于其在真实世界中的疗效和安全性数据仍较为缺乏。一项意大利的真实世界研究通过多中心回顾性分析,评估了T-DXd在HER2阳性乳腺癌脑转移患者中的真实世界疗效,为临床用药提供了更多数据支持。
多柔比星联合博来霉素、长春花碱和达卡巴嗪(ABVD)是晚期经典霍奇金淋巴瘤(cHL)患者的一线标准治疗方案。近期研究显示,维布妥昔单抗联合多柔比星、长春花碱和达卡巴嗪的治疗方案相较于ABVD方案,虽然提高了总生存期,但不良事件(AE)的发生率有所增加。
肺癌是全球癌症相关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其中非小细胞肺癌(NSCLC)占肺癌病例的大多数。随着分子检测技术的进步,基于特定驱动基因突变的靶向治疗改变了NSCLC的治疗格局。近日,Cancers杂志发布了一篇综述,总结了NSCLC中常见可靶点突变的新兴靶向治疗方法,包括KRAS、EGFR、HER2、ALK、ROS1、MET、RET和FGFR及TROP2等关键靶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