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欧洲肺癌大会(ELCC)将于当地时间3月26日-29日在法国巴黎召开,作为肺癌领域备受关注的重要国际学术会议之一,ELCC汇聚了全球肺癌诊疗的最新技术及研究成果。本次大会中,台湾大学医院杨志新教授口头报告MARIPOSA研究中埃万妥单抗联合lazertinib对比奥希替尼的最终总生存期(OS)分析结果。
布鲁顿酪氨酸激酶抑制剂(BTKi)改变了B细胞恶性肿瘤的治疗,但患者的不耐受常常会导致其停药。I/II期BRUIN研究评估了匹妥布替尼——一种高选择性非共价(可逆)BTKi——在复发/难治性B细胞恶性肿瘤患者中的应用。
维布妥昔单抗(BV)联合多药化疗被认为是新诊断CD30阳性(CD30+)淋巴瘤*的标准治疗。尽管报告的有效率较高,但一些患者初始BV治疗无效,多数患者持续BV治疗后最终出现疾病进展。除了直接细胞毒性之外,BV还可能诱导免疫原性细胞死亡(Gardai, et al. Cancer Res 2015)并促进调节性T细胞减少(Herrera, et al. Blood 2018),这可能与免疫检查点抑制剂产生协同作用。对于两种药物初治的患者,BV联合PD-1抑制剂报告了高缓解率(Advani, et al. Blood 2021)。
近期,Future Oncology上发布了III期REZILIENT3研究,该研究旨在评估zipalertinib联合化疗一线治疗EGFR 20号外显子插入突变(ex20ins)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医脉通将研究整理如下,以飨读者。
第56届美国妇科肿瘤学年会(SGO 2025)于3月14日至17日在美国西雅图盛大召开。作为全球妇科肿瘤领域极具影响力的学术盛会之一,SGO年会始终是前沿研究成果、临床实践革新与跨学科合作的重要平台,吸引着全球顶尖专家学者的目光。本届会议中,湖南省肿瘤医院唐洁教授受邀在焦点论坛(Focused Forum)报告AK104-IIT-003研究的最新成果,展现中国在妇科肿瘤免疫治疗领域的探索突破。
惰性非霍奇金淋巴瘤(iNHL)是一组异质性的B细胞肿瘤,其特征是临床病程缓慢以及随时间推移有复发倾向。滤泡性淋巴瘤(FL)和边缘区淋巴瘤(MZL)分别占成人NHL的22%和7%,虽然生物学特性不同,但通常遵循相似的治疗模式。复发性或难治性(R/R)FL或MZL患者的治疗方案多种多样,目前尚未确定标准治疗。来那度胺和抗CD20单克隆抗体联合治疗已成为公认的治疗方案,其基础是临床前模型提示这两种药物之间有协同作用,临床研究显示出较好的活性和可控的安全性。
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基因突变是非小细胞肺癌(NSCLC)最常见的驱动基因变异,EGFR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的迭代发展重塑了晚期NSCLC的治疗格局,三代EGFR-TKI已成为EGFR突变晚期NSCLC一线标准治疗方案,但仍面临不可避免地发生耐药等挑战。MARIPOSA研究作为联合治疗方案的典范,评估了埃万妥单抗联合兰泽替尼一线治疗EGFR突变晚期NSCLC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为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随着2025年欧洲肺癌大会(ELCC)即将召开,多项重磅研究即将公布,其中MARIPOSA研究的最终总生存期(OS)数据备受关注。
中枢神经系统(CNS)受累的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预后不良,可选择的治疗方案有限。尽管CAR-T细胞疗法取得了显著进展,但很多研究将CNS受累MM患者排除在靶向BCMA CAR-T细胞疗法的临床试验外,相关数据较为有限。研究者开展了一项研究,目的是在复发或难治性CNS受累MM患者中探究靶向BCMA CAR-T细胞疗法的安全性和疗效。
晚期胃癌治疗公认以全身抗肿瘤药物治疗为主的综合治疗,若人群和时机选择得当,局部手段有助于延长生存时间。本篇讨论病例患者于2019年5月在我院诊断为晚期胃癌后,经过转化化疗(chemo+ICIs,6 cycles)+(chemo,2 cycles)后,原发肿瘤控制良好,后腹膜淋巴结活性消失,仅存左侧肱骨转移病灶。于是决定进行腹腔镜探查+胃癌切除+D2淋巴结清扫,肱骨转移病灶放疗,同步配合系统性化疗(口服替吉奥一年),于2020-12停药观察至今,患者仍存活,目前为止PFS为>5年,总生存时间>5年。
mTOR是一种关键丝氨酸-苏氨酸激酶,在一些人体肿瘤中活性上调。依维莫司(Everolimus)是一种口服的mTOR选择性抑制剂,通过抑制mTOR信号通路,干扰肿瘤细胞的生长、增殖和血管生成,从而发挥抗肿瘤作用。本文将详细介绍依维莫司的作用机制、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等,帮助患者和临床医生更好地理解这一药物,为抗击乳腺癌提供有力支持。
2025年3月10日,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NMPA)批准靶向人滋养层细胞表面抗原2(TROP2)的新型抗体偶联药物(ADC)芦康沙妥珠单抗用于治疗经表皮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抑制剂(EGFR-TKI)和和含铂化疗治疗后进展的局部晚期或转移性EGFR突变非小细胞肺癌(NSCLC)成人患者。该批准主要基于OptiTROP-Lung03研究。
VTE是allo-HSCT后重要并发症,与NRM升高及OS降低显著相关。高龄、既往VTE史及急性GVHD患者移植后发生VTE风险增加。
结直肠癌的发生是遗传因素、生活方式、饮食习惯等多因素长期相互作用的结果。维生素D对结直肠癌的保护作用是多维度、多靶点协同的结果。尽管已有研究取得进展,但维生素D降低结直肠癌风险的具体机制尚不明确,还需更多深入研究探索。预防结直肠癌不仅需关注传统风险因素,还可适当增加日晒、食用富含维生素D食物,为肠道健康保驾护航。
原发性肺癌中的非小细胞肺癌(NSCLC)伴有脑转移(BM)在晚期病例中占比高达30-64%,是常见的高恶性肿瘤之一。治疗NSCLC BM的主要方法包括全脑放疗(WBRT)、立体定向放疗(SRT)、靶向治疗(TT)和免疫治疗(IT)。与WBRT相比,SRT因其精度更高、副作用更少等优点而被广泛采用,尤其适合用于≤4个BM的患者。最近的研究还探索了SRT对≥15个BM患者的疗效。此外,由于其能通过多种机制增强抗肿瘤免疫反应,SRT与IT的联合应用成为新趋势。然而,血脑屏障(BBB)限制了一些全身性药物的效果,尽管如此,EGFR-TKI如奥希替尼已被证实对NSCLC BM有效,能够显著延长生存期并降低死亡风险。近期一项发表在Strahlentherapie und Onkologie杂志的研究探讨了SRT联合IT和靶向治疗(TT)在NSCLC脑转移患者中的疗效和安全性。
滤泡性淋巴瘤(FL)和边缘区淋巴瘤(MZL)是非霍奇金淋巴瘤中最常见的惰性B细胞亚型,具有异质性且无法治愈。患者通常需要多次治疗,但随着时间推移,缓解率和生存率逐渐下降。近年来,尽管有新的治疗选择(如抗CD19 CAR-T疗法、EZH2抑制剂和双特异性抗体)获批用于复发或难治性FL/MZL,但大多数患者仍会复发,因此需要新的治疗选择。PI3Kδ是一种在淋巴细胞中高表达的脂质激酶,参与细胞增殖、存活和运动的调控,在恶性B细胞功能中发挥关键作用,被认为是治疗这些肿瘤的潜在靶点。然而,既往的PI3Kδ抑制剂因严重的感染和免疫介导的毒性而限制了其应用。Zandelisib作为一种新型的PI3Kδ抑制剂,通过独特的间歇给药方案,在前期研究中显示出良好的疗效和安全性,有望克服这些问题。
众所周知癌症转移意味着病情恶化。但是癌症为什么会转移?日本京都大学和名古屋大学参与的一项研究发现癌症转移源于癌细胞躲避对自己有害的活性氧。该研究成果可能有助于研发抑制癌症转移的新疗法。